刘军在修理牛蹄。
给受伤的牛动手术。
对症下药。
不光治牛,还得跟牛“较劲”。
通过“牧运通”App录入防疫、检疫数据。
“刘大夫!家里的羊娃站不起来了!”4月15日清晨,贺兰山下薄雾还未散尽,贺兰山农牧场附近农户金玺望着羊圈里蔫头耷脑的羊羔干着急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为了让羊不得热病,金玺早早给羊剃了毛。但伴随着气温反复,害怕羊群受冻的金玺又给羊套上了大棉袄。但实际情况却没有如他所愿。无奈,金玺只能求助片区持证兽医刘军。20多分钟后,裹着白大褂的刘军蹲在羊圈前捏着羊羔身上碎花棉袄苦笑:“见过给人加减衣物的,羊羔可不兴这样。”
“我父亲也是兽医,小时候经常跟父亲一起出诊。”在刘军父亲那个年代,大型牲畜更像家人,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,耕地、拉车、播种、收割都要靠它。1994年冬天的一天,刘军陪父亲问诊,在寒冬腊月父亲光着膀子给农户家里的驴掏结症,那时候的农村医疗条件有限,根本没有防护手套,只是涂了些润滑油,便进行救治。2001年,刘军子承父业,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,接替父亲成为片区的小刘大夫。有着父亲的土办法和学校的专业知识,很快,刘军便成为了乡亲们新的刘兽医。
给羊羔脱了衣服,打了药,还未等刘军嘱咐两句,他的电话又响起,贺兰县南梁台子管委会铁东村村民又打来求助电话。刘军赶到时,一头黄牛正蜷缩在圈角,眼角挂着泪珠。还未等农户海银军介绍情况,有着多年经验的刘军已经有了判断。他根据黄牛的体态推断出病灶区的大致位置,掏出听诊器分析黄牛的生命体征,随后瞅了瞅黄牛的排泄物,判断出黄牛应该吃坏了肚子。刘军果断抄起金属探测器扫过牛腹,尖锐蜂鸣立即响起验证了他的判断。“饲料粉碎机零件该检修了。”海银军还没反应过来,刘军已经往牛嘴中插入瘤胃吸铁器,刘军带着黄牛慢跑两圈后缓缓拉出吸铁器,一捧巨大的螺丝铁屑映入眼帘。
在银川市西夏区北部片区的互联网防疫地图上,万余头牲畜的健康数据实时跳动。“过去靠经验,现在靠科技。”点开手机App,屏幕上立即弹出几公里外某养殖场的防疫提醒。随着交通的便利,牲畜之间的流动也越发频繁,随之带来的呼吸道、肠道传染病、人畜共患病的隐患也不断增加,但随着政策引导、科学化管理、细致的防疫检疫流程、网络实时监控、耳标追踪溯源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,大大降低了规模性疫病发生的风险。这么多年,在刘军所管辖的区域中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疫病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马赛尔 见习记者 乔新宇 文/图)